> 资讯 >

【同策观察】核酸亭“再就业”,会动的不动产?

时间:2023-03-30 16:55:35       来源:同策咨询研究部

疫情三年,留给我们的不仅是记忆,还有大量的“新冠遗产”,比如核酸亭、方舱,还有大量囤积的药物。2022年,这些非常态的生意红极一时,核酸亭市场规模高达百亿;参与建设方舱医院的公司已经上市了;酒精、手套、口罩、核酸试纸等等爆发性增长造富了一大批人,据统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世界共产生573名新晋亿万富豪。

如今解封,这些“新冠遗产”里方舱大多被拆除,少部分被留了下来;核酸亭则有的被厂家积压在仓库里,甚至都没来得及出仓;有些流通进了二手市场;有些被改造后重新上岗;大部分则处于闲置状态。


(资料图)

全国超二十万个核酸亭,闲置的80亿“资产”

全国有多少核酸亭?今年5月,国家卫健委提出在大城市建立"15分钟核酸采样圈"方便居民就近进行核酸采样,采样点的设置布局要综合人口数量、地理交通以及核酸检测机构的布局,可以参考每2000~3000人来设置一个采样点。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全国一二线城市总人口已经达5.2亿,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每3000人配置一个核酸检测小屋计算,一二线城市就需要17.3万个核酸检测点,再用上海的人口除3000与实际布置数量相比(上海采样点位约1.5万个),实际数字比理论数字增加了约20%,用这个比例推算,全国仅一二线城市核酸亭总数已经超20万个,实际数字可能更大,根据疫情期间核酸采样亭的平均中标价格约为3.99万元计算,国家在核酸亭采购的成本就达80亿,如此巨额的财产处置,我们自然不能随意处置。

不同城市核酸亭现有改造方案

如今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想办法让这些核酸亭转换角色,物尽其用。

苏州对核酸亭的改造走在比较前面,比如率先将一些核酸点改造成“发热诊疗站“,提供简单的发热诊断服务,以及发放紧缺药物等等,获得一致好评,此外苏州还将核酸亭改造成集市摊位、环卫工人休憩室、市民休闲娱乐室、外卖小哥小憩室,漂流书屋等等,因地制宜创新不断。

另外,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将一些核酸点改造为"发热诊疗站",为无基础病的发热患者提供对症药物的开药服务。在杭州,核酸亭被改造成"亚运青年V站",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志愿服务。在重庆,核酸亭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其改造成便民医疗点。在连云港改造为“暖心小屋”向户外劳动者提供临时休息、冷热饮用水、加热饭菜、无线上网、应急用药、充电等服务。

此外,国内还有一些城市对核酸亭尝试改造,比如被改造成了微型消防站、外卖骑手加油站、便民点、网格驿站、保安亭、早餐亭、就业亭等。

▲这间改造后的核酸亭还具备多项功能,除了配备便民服务箱和医疗箱,还可作为志愿者服务站和户外工作者的休息点。

核酸亭改造的两种思路但都存在争议

1、 核酸亭改造该不该具有市场化行为?

一种改造思路就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提出的“15分钟核酸圈” 与上海目前在推的“15分钟生活圈”这两个网点布置是重合的,不能把它单纯看作是一种包袱,它还是一个资源,如果一家企业掌握所有核酸亭的产权将是一笔巨额的资产。

其次,市场化改造带来的好处多多,譬如如果将核酸亭改造成早餐厅、餐饮茶室或者咖啡售卖店、集市等,不仅是资源变废为宝后的收益,还能带动再就业,比如全部聘用下岗人员、再就业人员,一个核酸点聘用1-3个人,上海1.5万个核酸点,就能带动1.5-4.5万人再就业。

但复杂且麻烦的是,目前核酸亭几乎都面临着“产权不明确”、转卖运费高等问题,阻碍核酸亭“再就业”。按道理产权归谁,核酸亭改造就由谁说了算,未来的盈利、维护及运营成本都是谁的,但问题是市场化行为之后,但在老百姓眼里核酸亭是公共职能,具备政府背书,如果出现纠纷,比如企业占道经营,垃圾噪音等问题,伤害的是政府形象,另外,目前并没有核酸亭明确的管理法则,经营的标准也是空白,这块都是需要综合考量与规划的。

2、 核酸亭改造还是作为公共职能但能否长久?

另一种思路是核酸亭还是作为政府的公共职能。比如发热诊疗室、微型消防站、外卖骑手加油站、便民点、网格驿站、就业亭、漂流书屋等等。

中国之大,仔细调研就能发现很多居住社区都存在公共职能的部分缺失,而15分钟核酸圈刚好都能覆盖到,如果能因地制宜,不但能体现城市管理者的人文关怀,还可以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布局的考虑,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比如很多核酸亭改造思路将老人小孩的需求作为优先级,这是符合国家15分钟生活圈重点关注人群布局的,儿童友好和老人友好是符合城市发展思路的。再比如关怀弱势人群及户外工作者,也是体现社会的帮扶责任。

出发点确实都很不错,但能不能长久则是民众担忧的问题。改造为公共职能会不会流于形式主义,为了改而改,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拿外卖骑手加油站举例,也有商场为小哥定制过休息驿站。在商场的实际案例中,‍‍‍‍‍‍‍‍‍‍‍‍‍‍‍‍‍‍‍‍‍‍‍‍‍‍‍‍‍外卖小哥因为要忙着接单,其实没有多少时间休息,因此休息驿站对他们而言是个伪命题,这也是休息驿站后来关闭的原因之一。对商场而言,如果只是提供一个空间,外卖小哥不会单独为空间而来,如果要运营,商场又要额外投入巨大的成本。如今政府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是极好的,但要想做好这件事,首先就是能不能持续提供运营,比如持续不间断提供能量补贴,运营人员的绩效谁来打分,外卖小哥满意度如何等等,其次有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有些外卖骑手加油站将核酸亭合并后空间变的较大,相对舒适度高一点,有些却是原样改都没改,只能坐一两个人,流于形式。

仔细一想,很多的改造方案同样也存在长期性与持续性的问题,比如发热诊疗室,是否长期有医生坐诊,如果流感结束,发热的人不多了,还是否需要这样的诊疗室;再比如微型消防站,普及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提供,是否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成本。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去思考的,如果改造过一段时间又重新变为闲置,还不如一开始就拆掉。

最后,正是因为这些产权归属不明确,改造是否具有长期性等等问题,很多地方对核酸亭改造举棋不定,或者直接抄别城的作业,拆掉是浪费,留下来改不好更浪费,而如何利用好这些“新冠遗产”是需要城市管理者从城市发展、全局统筹规划与思考的,希望十年后,核酸亭用另一种崭新的面目生活在我们周边,将“痛苦”的记忆改写。

—关注同策研究院视频号—

—近期活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