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每日焦点!《回望: 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经济学家张维迎的“偶然”

时间:2023-05-19 15:22:21       来源:北京日报

《回望: 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 张维迎 海南出版社/理想国

很喜欢张维迎在本书中最后一节的标题《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这是他对自己过往人生经历的深刻体验。其实这句对很多人同样适用,谁的人生又有现成的剧本呢?


(资料图)

张维迎是著名经济学家,出版过《价格市场与企业家》《中国改革30年》《市场的逻辑》等引起高度关注的经济学著作,首次提出“双轨制”建议,为改革开放经济循序发展提供了思路。张维迎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农村大集体时代,对农村生活有着极其强烈的记忆。本书中,张维迎从自己的父母写起,然后是发小、同学、结识的地方官员,还有自己的恩师,特别是一路上遇到的那些“贵人”。17篇文章所述人物,社会关系、性格各异,文章虽短,但形象立体饱满。阅读这些文章,既可以“重走”张维迎曾经走过的道路,感受人性温度,又可以从中洞窥时代发展的变迁。

父母对知识充满难以想象的敬重,这是张维迎得以在学业上砥砺前行的重要原因所在。母亲目不识丁,当医护人员“尊称她‘薛老师’,她很不自在”,“因为在她心目中,‘老师’是非常神圣的称呼,不可用于她这样目不识丁的普通人”。在那个艰难困苦的特殊年代,支持儿女读书并不轻松,一个在今天已不足挂齿的照明问题,在当时却可能成为许多农村家庭的沉重负担。“父母鼓励我读书,说愿意为我多费二斤油钱。确实,村里好多人家就是因为怕花油钱,不让孩子晚上看书”。或正是源自这样的记忆,后来张维迎筹集资金终于帮村里通上了电。

穷,是那个时代农村的普遍写照。因此,艰苦是张维迎青少年时代无法抹掉的记忆。关于物质的匮乏,张维迎写了很多,其中有两件事最为突出。北京知青、同学田丰在张维迎老家开展田野调查时,一位“男主人说,这里吃得最好的是走村串户要饭的。这又是一个颠覆。”颠覆的其实还有很多人所共知的体验,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穷,单凭想象是很难抵达那样的生活现实。张维迎披露了自己长期以来不曾示人的隐私,那就是上高中前他是光着身子睡觉的,这一习惯的根源是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裤头。他第一次穿裤头睡觉,是高中同学薛亚平借给他的。也所以,直到今天,张维迎说“永远不会忘记他借我裤头穿”。

张维迎老家是陕西省吴堡县,按照他的说法,那里离路遥老家并不远。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坚韧不拔的孙少平更像是同龄人的时代写照。张维迎写到了刘佑成,“刚到蒲白矿务局时,刘佑成被分在井下当采煤工,活脱脱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发小霍玉平想尽千方百法试图挤进商品粮户口阵营,最终功败垂成,相较于张维迎在偶然中走向成功,他的偶然却遭遇的是更多失败,但他从未放弃努力打拼;那个有点官瘾的村主任霍东征则展现了另一种版本的孙少平,他的瞎折腾曾让自己坠入四处躲债的尴尬境地。后来在女儿的支持下,他不但还清了债,还掏钱修路当起了村干部,总感觉他的脑袋深处藏着一个乌托邦;工农商学兵都干过的王六(王建领),生来天赋“使命”,似乎专为解决基层各种疑难杂症而生;靠剑走偏锋,把吴堡挂面搬上《舌尖上的中国》而一炮走红,王德峰因此而收获了“挂面书记”的赞誉……类似这样的人物还写了好几位,每位身上都有种执着的韧劲。

经济学是张维迎的本行,本书中,他自然习惯用经济学眼光去审视自己的那些经历。改革开放前,父亲买来的梳棉机因为与当时的政策相违背被禁,一直闲在镇上。1980年分产到户后,个体经济放开,父亲于是把那台梳棉机从镇上搬回家了,满以为可以放开手脚挣点钱,“但父亲的预测完全错了。没过多久,村里人都开始买衣服穿,没有人纺纱织布了,连棉花也没有人种了,他的老手艺也就废了”。张维迎凭印象推测,“父亲那台梳棉机,就是1748年刘易斯·保尔发明、1775年理查德·阿克赖特改进的那种梳棉机”。这样的老古董在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并不鲜见,比如当时农村习惯用来磨面的石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中国就有了”。而当时“公社给我们村奖励了一台12马力的手扶拖拉机。这是德国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于1911年首次发明制造的东西”。类似现象何止当时的陕西,在全国许多地方同样常见,比如笔者的老家。改革开放后,几乎没用多长时间,这些老古董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张维迎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牛津大学的恩师、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相较于恩师的博学,张维迎写得最多的却是恩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莫里斯教授总是告诫他的学生,搞研究,要想大的,干小的;要选择最主要、最基本的看问题,然后分解出这些问题中最本质的东西,找出基本结构,纷呈出确定的结论”。莫里斯并不赞成经济学家直接给出政策建议,他认为“经济学家影响政府的最好办法是教育政府官员,而不能直接参与政策制定,至少他本人是这样认为的”。

张维迎之所以称人生是一个个偶然,是因为他觉得至少高中毕业前,自己的生活与那个时代的同龄人没什么不同。恢复高考那年,他之所以被西北大学录取,是偶然搭上了老三届青年的便车;他之所以走上经济学道路,是因为西北大学恰巧新开设经济专业;在牛津大学,他偶然碰上了恩师莫里斯……从张维迎的成长史中,也许可以琢磨出这样一个“规律”,即偶然纵然只是人生道路中的灵光一现,但偶然从来只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原标题:经济学家张维迎的“偶然”)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禾刀

流程编辑:u032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