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红光对近视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安全性争议不断,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教授何明光:所有医疗行为都是获益和损失的平衡 热点在线

时间:2023-05-06 11:48:30       来源:时代周报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韩利明


(资料图)

日前,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强调要将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该计划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也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峻性。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近视人口多达6亿,其中儿童青少年约占70%,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儿童青少年近视已成为我国当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常用的近视防控手段包括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角膜塑形镜(OK镜)和离焦设计的框架镜等。随着对近视病因的深入研究,干预方案也在不断创新。其中,使用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照射进行治疗备受关注,在其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的同时,安全性问题却争议不断。

“目前红光对近视防控的正面影响已基本确认。” 3月24日,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集团总院长瞿佳在2023年西部国际近视防控与视觉健康论坛上表示,“希望更多人能认识红光、了解红光,并在拓宽路径、壮大发展的同时维持住‘有效’与‘安全’两个轮子齐步走的部署,用一次次正确且科学的循证来不断牢筑安全防控的高墙。”

仍处于早期应用阶段

2018年,温州医科大学瞿佳和周翔天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巩膜缺氧理论”,证明巩膜缺氧是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为近视治疗提供全新靶点。如何从源头上改善巩膜缺氧问题?光营养成为关注重点。

国内外的研究普遍证实增加户外活动可降低学龄儿童的近视发生率。但在现实环境中,落实户外活动干预,切实有效地延长户外光照暴露的时间仍存在很大困难。同时,有证据表明户外光照对已近视儿童的进展控制效果较微弱。

如何获得有效光线刺激?目前有一种方法,用含有650nm的哺光仪来替代户外活动的光线刺激进行补充治疗。据悉,哺光仪早期主要用于弱视的训练和治疗,后来发现其可阻止和延缓眼轴的增长,逐渐拓宽使用范围至近视防控。

临床研究显示,接受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的儿童青少年脉络膜厚度增加,推测重复低强度红光眼部照射可引起脉络膜血流增加,进而增加脉络膜厚度、血液循环及供血量,有助于改善近视眼眼底相对供氧不足的问题,抑制近视眼眼轴过快增长,从而起到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

4月26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迅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上发表一项对278位学龄前近视临界点儿童的随机对照试验,再一次强调了红光近视控制是当前有效控制近视的重要科技手段。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基地官方澎湃号也曾发文指出,哺光仪可以发射650纳米的光线,每天接受一定安全强度照射6分钟,相当于在户外活动接受户外光线刺激两小时,从而对近视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现阶段,该技术在近视防控中仍处于早期应用阶段,不同厂商生产的相关设备亦有不同特点,具体到设备仪器选择上,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眼科视光学院讲席教授何明光建议选择药监局批准的产品。

何明光认为较好的设备,应该能有效控制光源的打开和关闭,从而控制使用(间隔)时长和日使用次数,同时,应该具备完整的能量控制和监控的机制、保证输出能量的稳定且可对能量进行有效记录。最好的情况下,还应该能够评价光照下瞳孔大小,以便可以精确估计到达眼底的能量。

我国是近视的大国,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方案逐渐走出国门。个别产品通过美国FDA指定的ANSI光安全的技术检测,批准在美国FDA进行临床试验,而且已经获得了欧盟CE的二类产品(IIb)的认证,可以在整个欧洲地区进行销售。

安全性如何?

“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中国方案”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逐渐走出国门,但其“安全性”如何?5月5日,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何明光。

“传统的眼部激光,是按照热效应和切割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比如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黄激光,是用577nm的激光,能量为150-300毫瓦。而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的机制完全不一样,它属于光生物调节机制,用如0.29毫瓦的低能量,进行重复照射,达到提高眼底血流和代谢,缓解眼底巩膜缺氧的目的,从而控制近视的进展。”何明光解释。

“(重复低强度红光)作为一种新型的近视防控方法,从最开始(大家)不相信它有较好的疗效甚至有缩短眼轴的作用,到现在逐渐相信疗效,转而担心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副作用,这本身就是对一种新型疗法认知上的进步。”何明光表示,“包括OK镜、低浓度阿托品的治疗都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何明光认为,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或者副作用。在他牵头的临床试验里,尚未发现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的不良反应,在真实世界数万例使用的情况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是几万分之一,但是不等于可以排除有光损伤的案例发生。

“虽然发生率极低,治疗引起的光损伤,也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家长的关注。幸运的是,光损伤发生时,是有症状的,比如病人能够感知视力下降,所以如果有视力下降或者视野中出现暗点,应该引起重视。”何明光强调。

“另外,按照已有知识,目前见到的光损伤,通过停用,都是可逆的。”何明光建议,“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不要和阿托品混用。做完光照后,儿童青少年一定要闭上眼睛休息一分钟以上,以减少照射后出现的后像(即治疗后眼前还有红色光晕的现象),对儿童活动造成影响。”

治疗后出现的后像,属于生理现象。但对后像时长超过6分钟的病人,代表其对光照敏感,“需要留意孩子的视力是否下降、视野是否有暗点。如果特别担心安全性问题,也可以选择不做治疗,毕竟所有的医疗行为都是获益和损失的平衡。”何明光表示。

展望未来,何明光认为,未来使用红光照射防控近视一定要规范化,包括医生诊疗行为、病人使用、设备规范,比如在临床上,应该遵照在去年《中华实验眼科杂志》所发表的专家共识的指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和能量监控方法,让安全优效的设备,在市场上得到病人的正确使用,让更多的孩子获益。能够让更多的孩子的近视得到控制,降低近视的患病率,尤其是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应该所有眼科人多年的期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