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参考消息网4月1日报道
超导(superconductor)领域的一项最新发现近日引起全球巨大关注和诸多争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研究人员声称开发出一种在室温(room temperature)和相对较低气压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的材料。
超导体是指在特定温度下可实现电阻为零(zero resistance)的导体,是一种比常规导体更为优越的无损耗导电材料。此前,科学家发现只有在极低温(frigid temperatures)和极高气压之下(crushing pressures)才能实现超导性(superconductivity)。这就限制了超导材料在很多领域的现实应用,比如说无损电线(lossless power lines)、悬浮高铁(levitating high-speed trains)和便宜的医疗成像设备(affordable medical imaging devices)。
因此,寻找一种可在普通环境中超导的材料一直是学界焦点。但自从1911年发现超导性以来,科学界一直未能破解室温超导性的密码。此次,罗切斯特大学机械工程系及物理学与天文学系副教授兰加·迪亚斯(Ranga Dias)率领的研究团队宣称,他们研发出的最新超导材料为氮掺杂氢化镥(nitrogen-doped lutetium hydride),可在约20.6摄氏度的温度和10千帕的压力下表现出超导性。
这种能在相对普通环境中实现零电阻的材料无疑拥有极大应用潜力。但不少科学家对这一结果持怀疑态度,一方面缘于实验结果尚未被其他团队重复(reproduce the results),另一方面则是研究团队存在“前科”。在过去三年,迪亚斯被指责存在“学术不端”(scientific misconduct)行为,同一团队的研究人员此前关于室温超导性的研究报告曾被撤回。迪亚斯本人还拥有一家初创公司(start-up company),其产品也是基于室温超导技术。
科学界认为,如果其他实验室想要重复实验结果,必须能获得迪亚斯分享的整个原始数据集(entire raw data set)和详细的样品制备方法,或是实验样品。不过,迪亚斯的团队并不打算这么做,出于商业考量,他们已经为这一超导材料申请了专利(applied for a patent),这也使结果的可靠性更加扑朔迷离。(彭茜)
关键词: